城市作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,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与演进之中。当城市化进程越过以土地扩张和人口聚集为特征的“增量”阶段后,如何让已有的城市空间焕发新生机、满足新需求,便成为一道时代命题。城市更新,绝非简单的旧城改造,而是一场城市建设的再创新,也是从“量的积累”到“质的飞跃”的战略性转变。
内涵之新:从“物质空间”到“人本活力”的价值重塑
传统城市建设往往着眼于物理空间的拓展与构筑,其核心是“从无到有”。而城市更新的“新”,首先体现在其内涵的根本性升华,是对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全面优化与价值再生。
过去的旧改大多聚焦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城市面貌的翻新,而新时代的城市更新,其内涵更为丰富,涵盖了人居环境的改善、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、产业动能的迭代、历史文脉的赓续等方面,包括老旧小区改造、加装电梯、增补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、更新老化管网、建设海绵城市、老旧厂房转型升级、低效楼宇重塑、保护修缮历史街区等。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,要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,这正是“高质量城市更新”的题中之义。
大拆大建的“开发”模式,虽在特定时期有效,但也带来了社会网络割裂、城市记忆消失等“城市病”。城市更新则倡导“留改拆”并举,且以“留”和“改”为主。这背后是一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“运营”思维,要求我们像对待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,对城市进行精心的维护、修复和功能置换,使其能够持续健康地“新陈代谢”。这种转变,将城市视为一个有历史、有情感、有活力的生命共同体。
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,更加关注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无论是推进适老化改造,还是配建托幼设施、打造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,其本质都是将城市建设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,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,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次深刻回归与创新,标志着城市发展进入了更加注重公平、包容和共享的新阶段。
背景之新:从“规模驱动”到“品质驱动”的时代必然
城市更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并非偶然,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,是应对新时期城市发展挑战的必由之路。
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越过关键节点,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“不够住”转变为“住不好”,从“缺功能”转变为“功能不优”。过去依赖土地财政和投资拉动的“增量”模式难以为继,城市必须向内寻求增长动力。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产、提升单位面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,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“新引擎”,能够有效激发内需潜力,带动投资与消费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历经数十年快速建设,许多早期建成区已进入问题集中爆发期:基础设施老化、公共服务短缺、安全隐患突出、环境品质下降,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。城市更新正是对这些“城市病”的针对性治疗,通过系统性的更新改造,补齐城市短板,增强其抵御风险的“韧性”,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。
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对于城市建设而言,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优的产业结构、更宜居的环境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城市更新通过对低效用地的再开发、对传统产业的升级、对生态空间的修复、对文化资源的激活,全方位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,使其成为吸引人才、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。
路径之新: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多元共治”的模式变革
实施方式的创新,是城市更新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。告别过去政府大包大揽、运动式推进的传统路径,转向一种更加精细化、协同化和可持续的新模式。
城市更新推崇“绣花功夫”和“针灸疗法”,强调因地制宜、一城一策,甚至一区一策。在具体操作中,表现为综合整治、协同更新、智慧赋能。综合整治方面,优先采用微改造、微更新的方式,注重提升内涵和功能,避免大拆大建。协同更新方面,将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相结合,在改善物理空间的同时,同步创新社区治理机制,培育社区文化,实现“肌体”与“灵魂”的共同更新。智慧赋能方面,将大数据、物联网、BIM(建筑信息模型)等新技术应用于更新全过程,从前期诊断、规划设计到后期运维管理,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。
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须构建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公众参与”的多元共治格局。政府角色方面,从“运动员”转变为“裁判员”和“引导者”,主要负责顶层设计、规划引领、政策供给和秩序监管。市场运作方面,鼓励有实力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其中,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确保更新项目具有长期运营的“造血”能力。公众参与方面,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,通过建立沟通平台、完善协商机制,让更新项目真正反映民意、汇聚民智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。
中央和地方政府正逐步构建支撑城市更新的政策体系。从规划土地政策的创新,到财税金融的支持,如设立城市更新基金、发放专项债等,再到审批流程的优化,如建立联合审批、绿色通道等,一系列政策“组合拳”旨在为城市更新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、提供动力。
城市更新,是城市在完成规模积累后的一场深刻“再创新”。它创新了城市建设的价值内涵,使其更加丰富、更具人文关怀;它回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;它变革了实施的模式与方法,使其更加精细、更可持续。
这场“再创新”的本质,是对城市未来可能性的重新探索与创造,要求我们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宽的视野、更务实的态度,推动城市从“外在形象”到“内在品质”的全面焕新。在这条道路上,每一座城市都应是积极的创新者,在传承与变革中,书写“更新”篇章。